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二)解析
一、单项。(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幼儿对词汇的掌握中,最先掌握的是( )。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其他词汇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词类的研究表明,儿童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早和大量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其他实词如副词、代词、数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儿童掌握较晚,它们在儿童词汇中的比例也较小。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知识点】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词类的扩大
2.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望梅止渴 B.闻虎色变 C.画饼充饥 D.遇火缩手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无条件反射,亦称“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其中,遇火缩手属于无条件反射,望梅止渴、闻虎色变、画饼充饥都是属于条件反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知识点】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3.儿童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是( )。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力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幼儿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知识点】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思维的概述及发展——思维的概述
4.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不包括( )。
A.发达国家教育目标 B.我国教育方针
C.社会发展的需求 D.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园课程目标。一般认为,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因此,要科学地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就必须研究儿童,研究社会,研究人类的知识。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国家关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和人类知识,不包括发达国家教育目标。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知识点】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5.一名幼儿教师想要粗略地掌握全班幼儿的游戏情况,应当选择的合适的观察方法是( )。
A.扫描法 B.定点法 C.定人法 D.定时法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的方法。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是了解幼儿的关键。观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扫描观察法,也就是教师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幼儿依次轮流进行观察。此法比较适合于教师粗略地了解全班幼儿的一日活动情况。二是定点观察法,也就是教师固定在一日活动的某一区域对幼儿定点进行观察,此法适合于教师了解某个游戏话动或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情况,能够避免教师介入指导的盲目性,定点观察法在游戏或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较多。三是追踪观察法,也就是教师根据观察目的和需要确定1~2个幼儿进行重点细致观察,适合于教师观察了解个别幼儿在游戏、教学等活动中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知识点】学前教育学——幼儿游戏——幼儿游戏中的教师指导——观察的方法
6.“谁不知道,如果我们像喂养7岁儿童那样喂养幼儿的话,那么原来对7岁儿童起良好作用的影响,对另一年龄的儿童会产生最有害的反作用。”这句话体现的是( )。
A.机械学习理论 B.关键期学习理论
C.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最近发展区。A选项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记忆电话号码、人名、地名等;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幼儿背诵唐诗、宋词、乘法口诀等,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B选项关键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C选项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有较高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儿童某一阶段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阶段又有新的最近发展区。D选项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本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知识点】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
7.艺术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它具有( )。
A.发挥想象的功能 B.自由表达的功能 C.审美熏陶的功能 D.情感教育的功能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知识点】幼儿园法律法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教育内容与要求——艺术领域——指导要点
8.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和情绪情感,注重营造安全温馨的环境,这属于( )。
A物质环境创设 B.精神环境创设 C.室内环境创设 D.生活环境创设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园环境的分类。A选项幼儿园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的要素的总和。B选项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包括影响教职工和幼儿精神状态、情绪的一切因素,主要指幼儿园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师幼之间、教师之间、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幼儿园的班风、园风等精神氛围。C选项室内环境的创设属于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一部分。D选项幼儿园生活环境指的是幼儿园的生活制度与常规要求。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知识点】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幼儿园环境概述——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9.幼儿的情绪障碍治疗中,系统脱敏法( )。
A.儿童恐惧症 B.儿童自闭症 C.儿童多动症 D.儿童抑郁症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治方法。系统脱敏法对矫治儿童的某些条件性情绪反应和行为问题效果较好,可用于各种恐惧心理和行为,如怕洗澡、怕毛绒布、怕黑暗、怕狗、怕上医院、怕上学等等。此外,这种方法还可用于矫治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等。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知识点】学前卫生学——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矫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治方法——系统脱敏法
10.将课程评价的结果作为新一轮教学方案调整和规划的起点,这符合幼儿园课程评价标准中的( )。
A.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 B.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C.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D.要科学有效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标准。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标准是指衡量课程设计、实施状况及其效果的标尺,它是可测量的行为化的评价标准。在设计课程评价标准时,为保证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实用性、可行性、适宜性。实用性,即课程评价标准本身具有的积极的使用价值,对课程的发展、应用和推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可行性,即切实可行,投入的人力、物力适宜有效,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适宜性,是指幼儿园课程评价指标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与当前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相吻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知识点】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评价标准和指标
二、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幼儿园课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阐述。
11.【答题要点】
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过程性和经验性。学前教育课程就是引导幼儿获取有益经验的过程。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准备,就是让儿童在一日生活中,做适宜的事,引导儿童多感官的投入活动过程,去尝试和表现。直接经历生活、游戏等过程,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发展。
(2)启蒙性和潜在性。学前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学前教育课程应为儿童求知、探索创设条件,刺激、引导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与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萌发幼儿的优良品质。在此环境下,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了学前教育课程的潜在性。
(3)生活性和游戏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保教结合。幼儿的课程要贴近生活,能贴近幼儿当前的生活经验。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与之吻合,使儿童没有压力、自由自主的情况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知识点】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2.简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职责。
【答案要点】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
(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5)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
(6)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知识点】幼儿园教育法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的教职工
三、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3.为什么要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请结合实例分别说明。
【答案要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在实施《指南》时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1)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进行活动和游戏时,幼儿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不同的经验。情境教学法是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进行学习的有力体现。例如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蔬菜”——每个环节都联系生活(你还吃过怎样做的西红柿、土豆等),将幼儿粗浅的认识加以提升,不断丰富、拓展幼儿关于蔬菜的知识经验。
(2)幼儿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认识世界。例如在“我爱家乡”的主题绘画活动中,教师创设了画房子的环节,老师带幼儿到老街去写生,不仅让幼儿真切地观察到房子,还能在头脑中形成对房子具体印象,丰富幼儿的表象,增加幼儿经验。
(3)幼儿园教育原则要体现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例如在小班社会“我会打招呼”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表演游戏情境,准备好头饰,通过师幼共同扮演动物幼儿园里的角色,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练习了有礼貌地打招呼。幼儿沉浸在充满童趣的愉快游戏中,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教师为每位幼儿提供了活动、交流、分享、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引发了幼儿在集体中交流的愿望,幼儿完全沉浸在愉快的游戏当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知识,获得了经验。
(4)幼儿园教育具有生活化、活动性的特点。例如大班科学活动“转起来”,活动结束部分围绕“转动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让幼儿练习实际生活经验,与同伴想想、说说、看看,最后在“转转电影屋”的情境中自然结束,提升经验,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生活中转动现象的兴趣。
总之,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四、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4.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有一天午餐后唐教师带领幼儿户外散步,老师边走一边与幼儿交流,以下是老师与幼儿交流的话语:
这朵花快死掉了,我们有办法救它吗?
草丛里有什么昆虫?你们去找一找。
为什么这片树叶比我的手掌要大,这片比我的指甲还要小呢?
踩一踩,这里的土怎么松松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请结合材料分析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以及如何将教育融入幼儿园日常生活之中。
14.【答题要点】
幼儿园日常生活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1)日常生活使学前儿童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帮助儿童掌握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走向自理奠定基础。
(2)日常生活使学前儿童愉快地渡过每一天。
(3)日常生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都应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出发,加以充分的组织和利用。
(4)日常生活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
(5)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定时定量进餐、不挑食、不随地吐痰。有助于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15.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活动区有一小筐玻璃珠、几个碗和一把筷子,老师的预设目标是让幼儿用筷子把玻璃珠夹到碗里。几个男孩分别把碗倒扣过来,各自用手把玻璃珠摆到自己碗底的小口里,小心翼翼地累起来,比赛谁放的珠子多。结果不小心散落到了地上,老师看见后立即阻止,要幼儿用筷子夹珠子。幼儿没夹几下,便感到无趣,离开了活动区。
请运用相关理论从幼儿学习与发展、教师介人与干预分析此案例教师的行为。
15.【答题要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正如材料中的幼儿没有使用筷子而是直接用手将玻璃珠拿出来,这是符合幼儿的操作方式的,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禁止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教师要完成本次活动的教育目的,可以用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当中,适时的进行引导,促使幼儿模仿与学习使用筷子的行为。
五、活动设计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6.请围绕“春天”,为大班幼儿设计主题活动,应包括3个子活动。
要求:
(1)写出主题活动的总目标。(8分)
(2)采用诗歌“春风”(见下面所附诗歌)设计一个具体的语言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名称、目标、准备和主要环节。(14分)
(3)写出另外两个子活动的概要,包括名称、目标。(每个活动4分,共8分)
附:诗歌
春风
春风一吹,芽儿萌发。
吹绿了柳树,吹红了山茶,
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吹得小雨轻轻地下。
【参考设计】
活动名称:大班主题活动《春天》
【活动总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技能目标:积极参与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3.认知目标:知道一年分为不同的季节,了解春天这一季节的典型特征。
子活动一 大班语言领域诗歌活动《春风》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学习诗歌的活动,感受诗歌中春天的美。
2.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利用诗歌句式对诗歌进行仿编。
3.认知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出的春天的特征。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感受过温暖的春风,观察过春天的景象
物质准备:跟春天有关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儿歌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教师播放《春天在哪里》儿歌,引导幼儿说出儿歌中的季节——春天
教师总结: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五彩斑斓、鸟语花香;诗人把春天编进了一首诗歌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带有情感地朗读诗歌,帮助幼儿在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请幼儿尝试说一说诗歌里听到的内容。(柳树、燕子、青蛙等)
2.带领幼儿借助图片学习诗歌,整体欣赏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句式的特点
(1)教师朗诵诗歌。在朗诵的同时,将图片按照诗歌的内容排列,指点图片上的景物,带领幼儿从头到尾阅读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采用一边念诗歌一边表演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儿童理解“吹绿”、“吹来”、“吹醒”等词。
(3)幼儿朗诵诗歌,初步学习按节奏朗读。
3.欣赏诗歌,调动经验,尝试仿编诗歌内容
(1)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内容。
(2)引导幼儿说出春天的其他景物,并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进行表达。
例如:春风一吹,桃花儿开;吹蓝了天空,吹绿了草儿;吹化了冰块,吹来了鸟儿;吹得小朋友跳呀跳。
(三)结束部分
教师请小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春天里其他的景物,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活动延伸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把春天带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去外面找一找春天吧。
子活动二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认识春天的花》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观察和感受春天天气和植物的关系,萌发对大自然植物的兴趣。
2.技能目标: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发现春天的美,认识春天的花,提升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春天不同花的种类和特征,知道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
子活动三 大班绘画活动《春姑娘》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积极动手绘画春天,体验绘画春天的乐趣。
2.技能目标:在观察春天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象中美丽的春姑娘的景象画下来。
3.认知目标:知道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春天的景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