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练习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教资科目二的考试中,不仅仅是能够记住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知识,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吧。
一、单选题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1.【答案】A。解析:本题为识记类考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故本题选择A项。
B选项,《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排除B项。
C选项,《大学》是宋朝时期的课程特征,程朱理学(国学,即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因此排除C项。
D选项,《中庸》也是宋朝时期的课程特征,程朱理学(国学,即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因此排除D项。
B、C、D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A选项。
2.我国中小学都会学习《论语》,这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这就体现了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不平衡性 C.历史继承性 D.历史性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教育的社会属性的历史性与历史继承性的区分。教育历史继承性是属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第二个具体表现方面。教育历史继承性主要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继承和教育方法的继承。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传统。无论历史怎么发展,我们都会从中继承相应的教育内容或者方法,这就体现了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故本题选择C项。
A选项,教育的不平衡性指的是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因此排除A项。
B选项,历史性指的是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教育既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因此排除B项。
D选项,教育的永恒性指的是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排除D项。
A、B、D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C选项。
3.国家课程一定是( )课程。
A.必修课程 B.基础课程
C.学校课程 D.地方课程
3.【答案】A。解析:必修课程指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必修课程突出体现了国家对学生所学课程的共同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打下一般的基础。故此题选择A选项。
B选项,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排除B选项。
C选项,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排除C选项。
D选项,地方课程,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需要和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下列选项中与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的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B.孟母三迁的故事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龙生龙,凤生凤”
4.【答案】D。解析:题目考查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成熟、环境、学校、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题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环境对个人的作用,D选项,“龙生龙,凤生凤”强调遗传的作用,题干为选非题,选择D。
A选项,“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强调了环境的作用。
B选项,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C选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的作用。
5.王老师以小明考试不及格为由,对其进行了殴打,致使小明身体多处淤青。王老师侵犯了小明( )权利。
A.人格尊严权 B.生命健康权 C.人身自由权 D.财产权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权利的相关内容。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最基本的权利。公民依法享有身体健康不受侵害的权利,题干王老师对小明进行了人身伤害,侵犯了小明生命健康权。故王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故选择B选项。
A选项,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此排除A选项。
C选项,人身自由权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此排除C项。
D选项,财产权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一般可以货币进行计算。因此排除D项。
A、C、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干表述,故选B选项。
6.王晓林同学知道偷摘路上的花是不对的,但是看见漂亮的花就忍不住想摘。针对该情况老师应当注重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小学德育过基本规律中提到: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题干中“忍不住”是题眼所在。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题干中“忍不住”体现了小华缺乏道德意志,符合题意,故选择C选项。
A项,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儿童通过认识形成的初步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不符合题意。
B项,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的形成是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丰富、深刻、稳定的情感,如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道德等情感。这些都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作用。不符合题意。
D项,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