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
1.在学生已有“两栖动物”的观念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学习“青蛙”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
A.概念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分类。
A选项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事物的某些特征而作出的,如圆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的学习。
B选项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C选项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D选项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
题干中例子属于下位学习。故本题答案为C。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归结为(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此句出自《荀子·劝学》,意为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而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说明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塑造是不一样的,可将这句话归结为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
A.生物进化论
B.黑格尔哲学
C.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答案】D。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容如下:(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下列( )课程的任务在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如很多学校设置的围棋、古筝课程。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必修课程
4.【答案】B。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D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5.( )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
A.教科书
B.课程标准
C.教案
D.教辅资料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形式中的教科书的地位。
A选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故本题答案为A。
B选项,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C选项,教案是老师每一堂课前书写的课时计划,针对的是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和题干中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学习的工具不符合。
D选项,教辅资料主要起辅助作用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
由此可知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A。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不属于这一含义的是( )。
A.以人的发展为本
B.强化基础教育
C.倡导全人教育
D.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
(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因此ACD属于核心理念的三个方面的含义,B不属于。故本题选B。
7.( )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A.领会知识
B.运用知识
C.巩固知识
D.检查知识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五部分:(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8.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老师问:“45²+13等于多少”,这属于( )的问题。
A.有结构
B.无结构
C.创造性
D.认知性
8.【答案】A。解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1)有结构的问题。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2)无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在“45²+13 等于多少”这一问题中,已知条件和目标都很明确,是有结构问题,故选择A。
9.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教育的( )。
A.社会性
B.民族性
C.平等性
D.系统性
9.【答案】A。解析: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妈妈为小楠和小董榨了两杯同样容量的鲜果汁,分别装在大小不容的两个玻璃杯里,妈妈让小楠先拿,小楠说“我要拿这杯多的”,小董在旁边说“其实两杯是一样多的”。根据两姐妹的回答,可以判断小楠和小董分别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守恒是指物体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前运算的儿童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思维存在集中化的特征。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并且儿童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守恒。小楠未获得守恒属于前运算阶段,小董获得守恒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本题选B。
二、辨析题
1.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是年轻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继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教育。该题干表述正确。
2.定势对迁移只起到阻碍作用。
2.【】该说法错误。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因此该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资源管理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哪几种?
1.【】
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主要包括:
(1)时间管理策略;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4)资源利用策略。
2.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