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文化素养是占比较多的单选题,但是考查范围较广,重点在于平时积累,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整理一下,关于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部分的题目。
一、单选题试题练习
1.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五音的是( )。
A.宫 B.商 C.羽 D.子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五音,也叫五声,即我国古代音阶。五音包括宫、商、角、徵、羽。因此,A、B、C均属于五音。而选项D属于我国五等爵,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2.有这样一首不朽名曲,运用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中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场景。这首曲子是( )。
A.《霓裳》 B.《高山流水》 C.《十面埋伏》 D.《春江花月夜》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名曲。
选项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乐舞。
选项B,《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选项C,《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选项D,《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钧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3.以下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文房四宝:笔、墨、纸、张
B.岁寒三友:梅、兰、松
C.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D.古代五声:宫、商、角、子、男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对应问题。
选项A,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选项B,岁寒三友:梅、竹、松。
选项C,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选项D,古代五声:宫、商、角、徵、羽。
4.( )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与竹,梅并称“岁寒三友”。
A.松 B.竹 C.梅 D.兰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梅,竹,松
选项A,松,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与竹,梅并称“岁寒三友”。
选项B,竹,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卑不亢、很有气节,常被看作有气节的高雅人士的象征。
选项C,梅,迎寒而开,不畏严寒,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选项D,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有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5.( )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宋代词人苏轼曾写过“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来描绘这一节日的盛况。
A.除夕 B.元宵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中的传统节日。
选项A,除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再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爆竹,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选项B,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选项C,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选项D,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题干中“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的意思是: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该句描写的是除夕守岁的场景。故本题选A。
6.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再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爆竹,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以上描述的是下列哪一个传统节日( )。
A.芒种 B.除夕 C.中秋节 D.端午节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中的传统节日。
选项A,芒种,又称少女节或乞巧节。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和七夕有关的诗句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等。
选项B,除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再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爆竹,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选项C,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选项D,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现定为老人节。和重阳有关的诗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
7.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夕),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的日期是( )。
A.农历九月初九 B.农历七月初七 C.农历五月初五 D.农历十二月三十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中的传统节日。
选项A,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现定为老人节。和重阳有关的诗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
选项B,芒种,又称少女节或乞巧节。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和七夕有关的诗句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等。
选项C,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选项D,除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再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爆竹,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8.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 )的人口最多。
A.汉族 B.满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中的民族风俗。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
9.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的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
A.92% B.95% C.87% D.97%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中的民族风俗。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
10.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 )最多。
A.辽宁省 B.吉林省 C.黑龙江省 D.沈阳省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中的民族风俗。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二、考情解读
1.考试题型:本部分是单选题。
2.实际应用:本部分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单选题,重点在于平时积累,需要大家多积累此类知识。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中文化常识的试题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