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试题】
单选题:古代学者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一致性原则
B.正面引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严格要求原则
【每日一练】
科目一(1-3)
1.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手艺高超的石器雕刻家,父亲的手很妙,那些本来没有生命的形态各异的顽石,经过他的精雕细琢后便成为了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一次,父亲正在雕琢一头狮子,苏格拉底便问:“父亲,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雕刻师,最关键的是什么?”
“对一个雕刻家来说,你不是在按照你特定的形状去雕刻某种动物,而是用自己的双手把它们从石块中唤醒,也可以帮助它们从束缚中走出来。”从教师行为的转变来看,这则故事给予我们的教育启示是( )。
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学生为什么一思考就犯困?为什么不爱学习?李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针对此问题专门去教育网站和心理学网站查询答案,得知当涉及推理、计算、反思等认知任务时,会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所以思考的时候,我们普遍会觉得比较累。关于老师做法,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
A.李老师做到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B.李老师做到了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李老师做到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D.李老师做到了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3.数学测试出成绩了,邱老师拿着成绩单对着全班后三位同学进行公开批评,对其中的小亮严厉地说道:“每次都考这么一点分,你这样以后是不会有啥出息的,让你爸妈把你领回去!”关于该老师的做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错误,没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错误,没看到学生是独特的人
C.正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D.正确,看到了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在讲解《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张老师问哪位同学愿意读课文。明明主动举手,但他将课文里的“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句话读成了:“天,不,不过,井,井口,那,那么大。”他的结巴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习委员说:“明明,你怎么又捣乱呢?”
张老师愣了一下,问故作结巴的明明:“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明明说:“因为青蛙长时间呆在井底,没有人和它讲话,时间长了,它就连话也说不好了。”听了明明的回答,张老师灵机一动,大声问:“大家觉得明明的回答有道理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一点道理”“怎么可能呢?”
看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那么感兴趣,张老师说:“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青蛙到底是怎么想的。”
5分钟后,张老师让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这一次同学们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材料分析题)
科目二(5-10)
5.因为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处罚
D.消退
6.一名儿童上课吃零食被揭发,另一名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了,把自己的零食收起来,这个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学习现象,被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 )。
A.观察学习
B.主动学习
C.参与性学习
D.机械学习
7.当老师告诉学生“涞”字读laí后,再提问“法”字的读音时,大部分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读qù这体现了( )。
A.定势思维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前后对比
8.张亮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他认为考试成功是由于自己学习能力强,其归因是( )。
A.外部、稳定、不可控的
B.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内部、稳定、不可控的
D.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9.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复杂的解题方法后,发现回去做简单的分数运算错误率变高,这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
A.负迁移
B.正迁移
C.逆向迁移
D.垂直迁移
10.小明在学习日语过程中,使用一套全新的方法来辨别和识记日语中的假名(日语的音节),则小明采用的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