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解析
科目一(1-3)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教学观。
选项A,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题干中的名言并非想要说明以学生为中心,故排除A。
选项B,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是指好老师不是单纯教书,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门径,符合题意,故选择B。
选项C,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强调教师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题干未体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故排除C。
选项D,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强调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题干并未体现从学科本位转向人本位的理念,故排除D。
综上所述,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答案】B。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故本题选B。
3.【答案】B。解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能动学习能力的平等的人去交往,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能动学习。
科目二(4-10)
4.【答案】B。解析: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5.【答案】A。解析: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正是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6.【答案】C。解析: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题干所述“哺乳动物的概念”是原有概括程度高的知识,“鲸”是概括程度低的新知识,所以这种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7.【答案】C。解析: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方式,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8.【答案】A。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学会如何学习属于学习策略里面的元认知策略。
9.【答案】C。解析:学生多次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是不恰当的。
10.【】
本题说法错误。
这句话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正是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故本题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