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解析
1.【答案】D。解析:形式教育论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实质教育论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2.【答案】A。解析: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所以教学过程的首要事件是引发学习动机,故本题选A。
3.【答案】D。解析:实习作业法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题干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地预算、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是实习作业法,故本题选D。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三级课程管理的知识。《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5.【答案】C。解析: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6.【答案】D。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的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等;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
7.【答案】B。解析: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8.【答案】B。解析: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9.【答案】B。解析:“发现学习”也被称作问题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基本步骤为:(1)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因此,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0.【答案】C。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为: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教材,因此答案为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