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限效果
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主流化
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培养理论
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外围研究有的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